印染加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的发展-PLC技术网(www.plcjs.com)-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印染加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的发展

 (点击题目可以在互联网中搜索该题目的相关内容)
日期:2007-10-13 20:47:58     来源:   作者: 点击:
点击【 大  中  小 】,可以选择字体的大小,以便你阅读.

  


中国现有和新购的印染设备都需要备有自动控制技术,以克服染整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色差、缩水率等主要影响合格率的质量问题,提高中国染整行业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国内染整行业在提高印染面料质量、小批量多品种加工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进口产品比出口产品的平均单价仍高出37.5%,出口增幅仍依赖低劳动力成本,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要获得高质量、高档次、高性能、高附加值和绿色环保产品,就需要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在染整装备上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 

  新型整纬技术 

  在针织物或梭织物印染加工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纬斜、孤斜、花斜、条格歪斜等严重影响产品合格率的质量问题,难以满足一等品纬斜低于3.5%的标准,更低于实际贸易中客户经常提出纬斜在2%以下的要求。要适应市场要求,就需要在关键的加工设备上应用确保成品纬斜达标的整纬技术。CITME 2004中展出的德国玛诺(Mahlo)RFMC-12型欧特玛自动纬纱调整器,把自动化整纬技术推上新的层次。 

  玛诺 Orthomat RFMC 

  现有的玛诺RFMC-10A型已具备了独特设计的侦测系统:在侦测头内置有寸动马达,来回有规律地大范围扫描侦测织物纬斜状况;每个侦测头配置数字讯号处理器(DPS),实时精确地解析侦测到的纬纱讯号,大幅提高侦测效能;侦测头/投光器位置可依幅宽自动调整;投光器光源采用LED技术,稳定性佳,寿命长,每个投光器输出亮度可独立且自动调整;具有穿透式和反射式两种光源,可适用于各种厚薄织物;矫正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无级变速油压系统,操作和显示系统采用了15 TFT彩色触摸屏和工业级计算机,配置了人性化人机界面操作系统,各主要操作程序皆以图标导示,再辅以语音输出功能使操作更加容易;具有预设定功能,可预防织物经整纬以后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纬斜或弧性纬斜;机台可自我诊断及显示异常讯息。 

  RFMC-12型在RFMC-10型基础上对侦测部分进行了全新的设计,使震荡透镜更耐用;探测头具有测量纬斜和纬密/针织线圈数的双重功能;可应用“自动功能”自动设定滤波器;将探测头的移动装置改进为齿状皮带自动调位装置,无需保养;织物的张力采用气压预设定张力罗拉控制,灵敏度高,晃动小;新增的操作边盘使维修更方便;所有系统均可直接添加拉幅定型机定型时间控制、出布湿度测量控制、废气排放湿度控制等监控系统模块,以降低采用这些系统时的成本。RFMC-12型纬纱自动调整器几乎适用于所有织物,增加了染整接单加工能力。 

  独特的3D计算机测配色系统 

  使印染加工出的产品颜色符合客户指定的色样是印染加工的目地,也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课题。一个新的印染布定单首先要求试验室迅速仿制出小样,然后尽快完成从小样到大样直至批量生产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因色差问题而返修的比率愈小,生产成本愈低,且交货速度愈快。 

  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已经在国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这是因为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可以迅速提供合理的配方,因而降低印染成本;能预测不同光源下的颜色变化程度,以避免不同光源变化而造成的产品不合格问题;能快速计算出修正配方,提高对色效率;能进行科学化的配方承档管理。 

  然而,早期的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的配置技术水平低,运行速度慢,而采用吸收系数K和散射系数S与着色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理论假设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力低而造成半成品差异大等因素,使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计算机硬件和配色软件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台湾 绅公司展出的3D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在应用3D计算机测配色系统时,染整厂可将每天的染色资料储存入染色数据库中,即可形成较完备的数据库(包含有色样数据库、材质数据库、配方数据库、染料基础数据库及配色作业档案库等)。在接到客户来样后,计算机测配色系统可准确的测定出客户布样的颜色,并与现有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对比,染整厂可根据自动配色结果选择与布样颜色最接近且优质价廉的染色配方,直接在染色车间进行染色;也可以指定需采用的染料组合,由计算机自动测算该组合染色结果与布样间的色差值,并将染色结果在色立体中的位置以三维空间图显示在荧光屏上,操作人员可以直观小样或生产色样与标准色样之间的差异,随后在计算机界面中更改染料用量,将色差调整至最小值,因而得到准确的配方。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1 2  3  

上一篇: OMRON―PLC预缩机整体解决方案
下一: PLC在纺织厂房温湿度控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