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的现场集成技术-PLC技术网(www.plcjs.com)-可编程控制器技术门户


可编程控制器的现场集成技术

 (点击题目 可以在互 联 网中搜索该题 目的相关内容)
日期:2006-4-20 0:27:45     来源:本文摘自《PLC&FA》   作者: 点击:
点击【  大   中  小 】,可以选 择字 体的大小,以便 你阅读.

1  引言
    可编程控制器是以微处理器技术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其可靠性极高、耐恶劣环境能力强、使用极为方便等特点,与机器人技术、CAD/CAM并列称为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三大支柱。它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被国外称为“先进国家三大支柱”之首的工业自动化理想控制装置,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运用面极广的工业控制装置,现已广泛运用于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2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
    PLC 英文名Programming Logic Controller 即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是最早于汽车制造行业应用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用于代替继电器完成机器和设备的自动控制,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可编程,即根据控制逻辑和控制要求的变化可重新编制程序,而不用象继电器线路一样需要重新更换原器件和重新接线。今天PLC已集成了许多高级计算功能、通信功能、完成特殊控制功能的功能模块如位置控制、速度控制、过程控制等,并具有了与计算机系统的集成和连网的能力,PLC自发明以来在工业自动化、交通控制、电力运输、楼宇自动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PLC发展历史
    自1969年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在美国DEC公司诞生以来,PLC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回顾其发展历程,可将PLC技术分为3个阶段:
    (1) 传统PLC阶段。它是PLC的最初阶段,也是现代PLC的基础。其结构如图1所示,工作原理    如图2所示。
    如图2所表示的一样,PLC的工作原理是:首先读取输入接点的状态→然后执行程序→然后根据程序的执行结果刷新输出接点的状态→然后再读取输入接点的状态→读取输入接点的状态,如此循环执行。


    由PLC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从输入端的信号状态发生变化到输出端的信号变化,中间需要执行程序(用户程序、系统程序),程序的执行需要时间,而且这个时间是不可预测的,在某些应用场合这是不允许的,如位置控制、速度控制、需要高速响应的控制,这就使得PLC在这些场合不能使用或需配置昂贵的专用模块。从图1可知,PLC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CPU),为防止系统程序跑飞,产生误动作,必须采取一系列硬件和软件的措施去克服这一问题,同时由于PLC使用的是梯形图语言,系统本身必须带有功能强大的编译器,这样就使得PLC构成的系统具有较高的价格。而且程序跑飞、编制的程序出现死循环等依然是存在的隐患问题。
    (2) OPEN PLC阶段。OPEN PLC又称PC BASE PLC、SOFT PLC,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概念,它是基于开放式PC 平台和开放式开发软件的PLC,它能方便的与其他软件集成及网络集成。其组成结构如图3所示。


OPEN PLC只是在它的开发环境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开放性、标准化,它的运行原理方面与传统PLC相比具有实时多任务运行机制,但仍然是基于程序执行这样的基础。因此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PLC存在的问题,在其实现的系统中依然存在。
    (3) 现场集成阶段。也就是HARD PLC阶段,它是一个全新的代名词,也是一个PLC的最新发展动向。它采用现代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FPGA(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s & Field Programming Gate Array)作为硬件平台,采用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开发工具配与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做为开发软件平台,象传统PLC一样它同样是可编程的。其组成结构图如图4所示。


    HARD PLC则抛弃了传统PLC“程序”的概念,以“硬件线路”来实现控制功能,而编程改变的也只是其芯片内部的硬件连接,而不需运行软件程序,因此自然没有程序跑飞、开机复位及自带语言编译器等问题,其完成的功能与传统PLC相同,而系统的造价仅是传统PLC系统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在硬件线路运行时所有的信号是并行运行的,而且信号的路径是可知的,信号传输的时间是可预测的,所以可用于精确控制的需要,如位置控制、速度控制、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高速机械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PLC存在的不足,代表了传统PLC的最终发展方向。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1 2  3  

上一篇: PLC在铸造型砂配置输送线的电控系统中的应用
下一: PC和PLC总线控制技术在海底光缆护套生产线上的应用